2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资讯 你的位置:深圳亚马逊建模渲染 > 新闻资讯 > 兼职美工 张强勇:走进林田水院的地方
兼职美工 张强勇:走进林田水院的地方 发布日期:2024-08-02 08:50    点击次数:129

兼职美工 张强勇:走进林田水院的地方

一兼职美工

到了炉竹,一条小溪纳入我的视野,溪畔栽种着美人蕉,挤挤挨挨,蓬勃茂盛,一支支挺出的茎秆上,黄色的叶子掩映着一束淡红色的花朵,开得美艳而热烈。扁平的叶子,在阳光下闪着光。江畔,依山而建的民居掩映在竹林中。以“竹”为名的炉竹村盛产毛竹,房前屋后郁郁苍苍的竹林,在晨光沐浴下青翠欲滴。

目光滑过眼前的一片花草,落在前方的一泓碧水上,那是资水。一艘游船正朝我驶来,不远处是观景台,游客们正排队下船往观景台走去,站在观景台上,可看到日新月异的城东生态城;可看到雪峰含烟,远山叠翠;可观朝霞可赏圆月。而我站立的地方,更是一处胜景——资江带水。明朝嘉靖年间,一位特别喜欢游山玩水的地方官乘舟在此下船,写下了两句优美的诗:溪烟浅渡绡纹薄,江月深涵练影闲。

这里是禾青镇炉竹村,冷水江南大门,距离市中心城区不到十公里的路程,面积约5平方公里,辖区内村民有500余户,总人口2000多人,是典型的散居型农业村。与冷水江市的城东生态新城,只相隔了一条资江河。早在十多年前,河对岸的城东生态城开发建设得热火朝天,炉竹村却还籍籍无名。村民守着一山翠竹与一江碧水,却也是在温饱线挣扎,每天过的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,想着土中生白玉,却也是看天吃饭,养只鸡也是用来下蛋换盐。就是解决了温饱的村民,手里头也没几个活络钱。村里没企业,集体没收入,更不敢奢谈环保、绿色、生态、时尚等元素。

只是今日炉竹,“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看”了。我看到由一群艺术家新村民组成的团队改造了当地的一个农家乐。于是,卖柴火鸡的农家乐变成了“晓岚妈妈的厨房”,院子也顿时漂亮起来,疏朗开阔又清新宜人,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餐厅。这个季节,坐在树下晒太阳,相当惬意。

我遇见了一位中年男人,他叫刘锡文,是6组村民。和他攀谈,他说这几天,总是来这里转转。他家也有个院子,也准备请新村民们来帮忙打造。给我看了保存在他手机上的效果图,一处民宅,一条小溪绕过,绿意点缀其间。他已经把自家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,栽种了桂花树、大香樟、银杏树、楠木树,就等着改造开始了。

刘锡文说,“以前总觉得城里好,曾经想过把院子租出去,然后去城里买房子生活,现在我觉得我们村上太好了,我也想有个这样的网红院子,坚决不走了。”

这只是炉竹村发生的细微变化,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。是人们对美好诗意生活的探索和实践,作为一种柔性的力量,艺术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乡亲们共生共融。当人们涌入城市,在城市里呆得久了,暮然回首之时,会发现城市化水平并非越高就越美好。正如住在云端之上,也有着高处的风险。就是城市里的公园,也多有人工打造的痕迹,看久了,看多了,千篇一律不说,就是那些树木花草,似乎也少了乡野泥土气息。而乡村的聚落形态、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,特别是乡村景观和乡村生态的价值,又被重新发现,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。在毗邻城市的郊区、在有山有水、交通便利的乡间,涌现着一大批符合农民意愿,满足着城里人需求的乡村,正吸引着有志之士来投资来开发,推动着乡村的建设与发展。

漫步炉竹村,篱笆深深,菜畦青绿,烟雨朦胧中的村舍宛如诗画。走近粉墙黛瓦的村庄,村居的墙上画着各种各样的图画,既有田间劳作、牧童放牧、孩童嬉戏、荷塘月色等传统乡村场景,也有可爱的萌宠、熊大熊二等新潮手绘......这些墙绘出自返乡大学生或是回家过春节大学生的手笔,手绘内容则由村民与学生们商定,涵盖着乡村的历史文化,以及炉竹村人、文、地、产、景的整体面貌。

“彩绘墙自诞生之后,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点,节假日前来参观的游人不计其数,一些墙绘前还有幼儿园小朋友排队合照。”我在村里边走边看,遇见一位中年男人,他是村里的支书。他说:“随着人气的提升,也带动了村里的餐饮、零售、住宿、休闲旅游等产业”。“传统农村要发展,首先要把环境治理好”,打造“生态宜居”村,“有机更新”乡村风貌,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。在“大改造、微更新”思路下,组织村干部统一清理院落中的杂草,庭院杂物堆放有序。新建、改造村道3800余米,将草砂油路延伸到农户家门口,如一条条绿色的丝带将村民们连缀一起。村里统一购置栽种的金鱼草、石竹、三色堇、羽衣甘蓝缀满路旁,美人蕉、月季、红叶石楠栽在房前屋后,美化环境。村里的公共地带新增绿植花卉7000余株,打造手绘墙、庭院绿等网红“打卡地”10余处。

在离村部20多米处,路旁花丛中,百米长的“道德模范”展示栏格外引人注目。“身边的榜样引领,大家就有了学习的目标。”村干部如是说。2018年以来,全村每年评选文明家庭、和睦家庭、好儿女、好儿媳、好婆婆等道德模范,增强村民的家庭责任感和荣誉感,至今已推选出20余名。我看到几名放学归家的学生来到“明星榜”旁,指着橱窗里的“学习上进之星”,互相鼓劲,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能登上村里“明星榜”。我走进村民家,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卫生责任牌,牌子上写着“扔掉的是垃圾,丢掉的是脸面”。“谁家卫生搞得不好,是要被邻里乡亲嫌弃的,”村民和我说。一家连续3个月被评为“最清洁家庭”,家中30余平方米的院子十分整洁,花香四溢。我数了一下,光是鲜花就有30多盆,还有几株棵桂花树和茶树。

村民的庭院都打造成了生态景观院落。村里组织村民将荒地规整,形成块状微田园,村民主动认领,将荒地建成了小菜园、小花园和小游园。将闲置房屋打造成游客驿站,提供参观、会议、休憩等功能。又配套了茶社、书吧、公厕等服务设施,满足居民、游客的多层次需求。村里正在开展的“整田、护林、理水、改院、植业、串绿”行动,整合“林、田、水、院”等自然生态要素,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资源。呈现着原生的农耕文化,又融入了多元的文创体验、休闲文化。我想起了竹子的气节,它不就是炉竹村的精神!就如同拔节生长的竹节一般,一节复一节,千枝攒万叶;向阳而生,挺拔倔强,坚韧不屈。只七八年的时间,炉竹村就蝶变成湖南省美丽乡村、湖南省文明村,2020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。

炉竹村正在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兼职美工。

这里是泽宏生态农庄,是炉竹村招商引资的品牌项目。我和负责的小曹聊了起来,他说:“公司才来炉竹村投资,就是看中了炉竹离市区近,又在资江边,还有一个老码头,本来是打造资江一日游景点。哪成想,不但一日游火爆,游客们在炉竹的老码头下了船,还想着东看看,西走走。公司又加大投资,将江边的土地流转给公司,又打造出泽宏生态园景观。”我的视线朝着小曹手指的方向看去,不远处的一处开阔地,一群人正在忙碌着,我看到有人拿着画板在写生,有的在听讲解员讲解。小曹说,那是学生在生态园里开展研学、艺术作品展览的交流活动。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与文创爱好者。

前面是一处展览馆,小曹和我边走边聊。他说,公司的投资人有着很深的农业情怀,将农村的古老物什收集起来,美工兼职在农庄的中间辟了一个场地集中展览。里面有拖拉机、打谷机、犁、耙、柴油抽水机、纺车、风车、箩筐、晒簟等农业用具,供游客观看。公司通过“策展+研讨会”方式,现场感受农耕实物的气息,帮助游客了解、观赏农耕文明与农耕文化,打卡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艺术馆,使游客有了看头,公司也有了“赚头”。

用艺术的设计语言,让乡村变美,使之更具艺术感。在泽宏生态基地,设计和创意了“猪八戒背媳妇”“穿针引线”“捉泥鳅”等打卡拍照的景点,传递着更多的乡村文化内涵。又充分利用山上多楠竹,安排民间艺人在基地现编现售竹艺,与游客互动互学互购,根据游客的喜好编织自己满意的竹艺品,助推民间技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活化利用。

艺术可以美化乡村风貌,更是美好生活的助推器。炉竹的竹艺庭院,使得一度离开的村民,开始返回村里,重拾竹编技艺,竹制的小提篮、小背篓、小饰物、小挂件,这些融入了传统与时尚的编艺元素,更是惹得游客们满心欢喜,竹编产品也是越来越好卖。村里的“竹里之家”超市,不只是竹艺的网红建筑,更有竹篱笆、竹工艺、竹屋、竹床、竹凳等,融入传统竹编工艺。由“竹里之家”带动的乡村旅游,村民的收入增加了。

村里依托在炉竹村创业、成长壮大的泽宏生态农庄等龙头企业,形成了业态多元的乡村旅游圈,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。开展承接服务游客、提供餐饮、住宿等服务,将传统与现代、城市与乡村勾连起来,展现出一种新的融合形式。泽宏生态农业的文创赋予了炉竹村新的发展活力,让静态的炉竹变成更多人的闲暇之地;让乡村承载原生的农耕文化,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。

在炉竹村,那家原来卖柴火鸡的农家乐老板,每天还在新餐厅里忙活着。她成了这里的房东兼员工,收人也翻了一番。有了泽宏生态景区,客人多了,需要做事帮忙的人也更多,村民就在家门口打工做事,下了班就和家人们一起去景区游玩。

与炉竹村一衣带水的三尖龙居崖景区,位于冷水江的后花园——三尖,球溪河蜿蜒穿过,植被覆盖率达80%。2008年,王汉林通过招商引资入驻这片荒山,开始封山育林与投资开发。谈及未来的规划时,王汉林是两眼放光:“我们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封山育林,山林也给了我们最大的回馈,你看眼前郁郁葱葱,好有生机。”王汉林环顾四周,成片的马尾松林、银杏林和竹林,还有与山林一起完善与成长的龙居崖景区。

王汉林喜欢收集民间老物件,诸如石缸、石磨、石礎,斗笠、蓑衣、箩筐、锄头、扁担,刨子、墨斗、角尺,还有打谷机、拖拉机、缝纫机、自行车等器具。又在周边乡村收集手工烧制的土砖、土瓦和陈年老旧器,这些老建筑、老物件有着强烈的年代感。物件散落在龙居崖的各个角落,是那样的恰到好处,与周围的树木、竹林、房屋逐渐融为一体,没有违和感,这是王汉林为了打造好龙居崖景区,匠心独运的妙笔。它们共同构成了乡村生活美学的“时代元素”,却也正迎合着今人的怀古与好奇,赢得了游客的点赞与观赏。

2021年,学成归来的王印杰接过了父亲王汉林在龙居崖景区的事业,他看到景区房屋闲置着,原住户下山建起了新宅,这些低矮、老旧的房屋影响着景区的整体规划。可就是这些零落稀疏的木板茅房、竹林瓦舍,和几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低矮红砖房,留下的却是时代记忆,也是龙居崖烟火气息的根脉所在。便和原住户商量,采取或整体租赁,或共同经营的方式,将山上闲置的民居开发利用起来。

说干就干,年轻的王印杰没有半点含糊。联系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师生,与村民共同组建庭院改造团队,一起参与庭院改造。对民宿的外围空间、绿化带围挡、地面铺设、屋顶铺设和墙体彩绘,力求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。一栋一栋老房子测量、设计,每一栋房子从外墙的粉饰与修缮、内部的结构与加固,民居的设计与创意,进行量身打造,不同房屋有着不同的设计、维护和用途。经过近半年的修缮、改造,山上每一栋民居都变成了一个个风格各异的庭院,实现了美丽“变身”。我驻足在一处民宿的前坪,二楼露台的玻璃顶棚透光又敞亮,原木色篱笆上挂了大大小小的花盆,自制彩色轮胎花盆种上了绿油油的吊兰,原本的水泥地变为质朴又透水的陶砖,靠墙的花架上摆满了绣球花、多肉盆景和各种摆件。

王印杰将龙居崖山上的民宿打造成“一半烟火、一半浪漫”的生活空间,开发的龙居崖景区,具有“山、水、林、泉、院”的生态格局。一栋栋经过设计、改造、维护的风格不一,功能完善,清新脱俗的民宿错落在龙居崖景区之中。

王印杰说,人们理想中的乡村,应该是市民到乡村过周末生活、假日生活。同时,乡村依旧生产粮食,营造乡村田园度假的生活方式,让它真正成为一个有情怀的、有乡愁的地方。

龙居崖景区以龙居崖山泉、复古村寨、网红打卡点等既时尚又怀古的元素作为美学生活的载体,大力开发农耕文明、文旅共融相结合的风景名胜,打造了一张乡村美学体验式消费地图。山上的龙居崖山泉、山下的龙居崖农耕体验区、山中的乡村艺术馆等点位。在这里,游客可以选择游览鲜活的农具博物馆,与体验稻作文化或现代时尚文化的双向奔赴;还可以选择自己心动的消费场景,比如在玻璃露台上喝茶,在民宿房间里喝咖啡,到山下的农田中插秧、采莲、扮禾,不同的时节,游客会有着不一样的体验。

在保护完整的原生态中嵌入了百年民居、古旧院落,营造了龙居崖特有的体验式消费场景。现在的龙居崖景点,既有现代的时尚元素,也有历史的复古元素,更有乡村的特色元素。充分利用好龙居崖的文化价值,用艺术与设计打造好龙居崖的文化景观,成为龙居崖未来发展的方向。

在炉竹,在泽宏生态基地,不同内容的文化生态旅游景点、观景平台、花卉文化主题园、半山院子民宿、露营基地,形成集运动康养、休闲度假、研学功能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。在樱花园里的互动游玩,了解植物知识,悦享樱花盛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时刻。

产品建模

在茂林修竹之间,山畔龙居崖之上,藏着人们的生活美学观。从前,村民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世世代代生活在龙居崖的原生态聚落之中。如今,站在龙居崖之巅远眺,涓涓溪流隐于树林,山上的景区被绿色植被覆盖,而山下的稻田正黄绿相间,好一幅绿水青山怡人画卷。

在冷水江,我们可以看到一批具有艺术与设计美感的新农村不断地涌现,麻溪古镇的生态农庄,毛易鑫翰农业生态园,清塘陶然居的水乡生态园。它们以艺术设计点亮乡村,成为乡村新消费场景、新产业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美景带来源源不断的游客,在周末及节假日,去城郊的生态园游玩成了小城人的必选项目。而这些景点,每到周末,人气非常旺。这是乡村与城市互动,乡村的文化创意,带给人们希望,带动着乡村的振兴。

村居之美,村民生活在美丽宜居的诗画田园之中,享受着“美丽经济”带来的发展。乡村是农民的乡村,乡村振兴的主角,始终是农民。乡村不应该只是乡土文明的博物馆、城里人的后花园、小清新们的乡愁咖啡馆。乡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,让农民了解艺术、提升能力、尝到甜头、愿意参与,这才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,也将是乡村振兴的不竭活水。

我来到原野,我走进乡村,在每一处乡村,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,映入眼帘的是艺术点亮乡村,艺术振兴乡村,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成果。它们像三月里的阳光和风,温暖和煦,是那样的惬意与美好,更给予乡村振兴深长蕴藉的启迪。

(文中图片皆为作者提供)

张强勇兼职美工,中国作协会员,冷水江市作协副主席。先后在《人民日报》《工人日报》《湖南日报》《湖南文学》《湘江文艺》《散文》《当代人》《散文百家》《南方文学》《海外文摘》《散文选刊》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40多万字,出版散文集《乡村指纹》,先后在全国、省级散文征文中获奖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